美国亿万富翁、工业家安德鲁·卡内基说过:“一个对自己的内心有完全的支配能力的人,对他自己有权获得的任何其他东西也会有支配能力。”谁想收获成功的人生,谁就要当个好农民。成功绝不是仅仅播下几粒积极乐观的种子,然后指望不劳而获。而必须给这些种子浇水,给幼苗培土施肥。要是疏忽这些,消极思维的野草就会丛生,夺去土壤的养分,直至使庄稼枯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越南行医的精神医科专家弗兰克尔不幸被俘,后被投入了纳粹集中营。三年中他所经历的极其可怕的集中营生活使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是为意义而活着。他与他的伙伴们被剥夺了一切——家庭、职业、财产、衣服、健康甚至人格。在这样的情形下,他观察着丧失了一切的人们,同时思索着“人活着的目的”。他曾几次险遭毒气和其他惨杀,然而他仍顽强不懈地研究着集中营的看守与囚徒双方的行为。据此他写下了《夜与雾》一书。
可以说,弗兰克尔极其真实、有力、生动的论据和论点,对于世界上一切研究人的行为的权威学者来说,都是极有价值的。他的理论是在长期的客观观察中产生的。他观察的对象是那些每日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的人们。在亲身体验的囚虏生活中,他还发现了弗洛依德的错误,并且反驳了他。
弗洛依德说:“人们在健康的时候,态度和行为才千差万别。而当人们争夺食物的时候,他们就露出了动物的本能,所以行为变得几乎无以区别。”
而弗兰克尔却说:“在集中营中我所见到的,完全与之相反。虽然所有囚徒被抛入完全相同的环境,但有的人就此消沉颓废下去,有的人却如同圣人一般越站越高。”他还从实际生活中领悟到,“当一个人确信自己存在的价值时,什么样的饥饿和残酷拷打都能忍受。”而那些没有目的活着的人,都早早地毫无抵抗地死掉了。
据说,从奥斯维辛集中营活下来的人不到1/20。他们顽强地活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心里埋着明确的目的—— “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完”,期待着和“活着的爱着的人重逢”。
在那充满死亡味道的集中营里,弗兰克尔的一位好友曾对他说:“我对人生没有什么期待了。”弗兰克尔否定了这位朋友悲观的人生态度,他鼓励说:“不是你向人生期待什么,是生命期待着你!什么是生命?它对每个人来说,是一种追求。当然,怎样做才能有贡献?自己的追求是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而怎么回答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其实,许多成功者并没有在幼童时代就显露出将会成为杰出者的征兆,没有谁天生就注定应该得到名声和幸运。在杰出者的眼中,获得成功绝不比失败来得更为困难,其差别只在于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式。
马克·艾伦与马克·费舍合著的一书《钱是想出来的》有这样一段话:“在现实中,再没有像失败这样的‘好事’了。如果我们以这种正确的方式来看待它,它就会成为通往成功道路上的、自我教育的一个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