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员分享 > 论文 >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时间:2015-09-10 16:10 【我要纠错】

  摘要: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本篇文章对利率制度的发展以及如何推动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并且对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现状不利于银行业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进行了探讨,从中知道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其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改革了利率形成机制和监管指标体系。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资产负债管理

  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国债市场的日益成熟,利率风险成为了银行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银行建立了以管理利率风险和流动性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目前看来,利率风险不仅影响资产负债管理,还推动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

  1.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的决定权在于市场,市场是根据资金的多少、市场的动向决定市场利率。从而建立有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根据国外金融市场改革的经验,银行利率在市场中只起到了间接调控的作用,但是那些同业拆借利率、短期国债利率等交易量较大、信息披露较为充分的利率指标作为了市场利率调控的基本方针。

  利率化市场是一种金融体制的改革,是政府放弃利率的一种方法,也是让金融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的机制变迁过程。很多银行对利率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是,商业银行由于受到互联网金融发展、非银行融资渠道竞争、金融脱媒等新型金融形态的打压,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时变得相当的艰难。

  2.利率市场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状况

  2.1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过程

  因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刚起步不久,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4年才全面推广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8年时,终止了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信贷,从那开始,银行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各个银行根据其经验开始不断推出适合自己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来提高经营水平。

  2.2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目前,尽管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还是很难与成熟的先进的银行想比较,不能达到新的监管质量。国内很多家银行也形成了一套以比例控制为主的指标管理体系,但是相比较而言,还是存在很多不足,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下,很多银行还是缺乏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2.3利率化市场给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全新的挑战

  在利率市场不断推进的同时,利率决定权慢慢从人行转移到银行。目前,在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自己利率的形势下,每家银行都通过增加利率来抢存款竞争,并且还扩大贷款规模来增加人们的压力,迫使贷款利率逐渐下降。因为利率变动比较频繁,银行的负债比重和浮动利率资产上升,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利率风险。另外根据美国利率化市场的经验,利率市场化下银行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经过同业竞争之后都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在其资产业务方面,投资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比较稳定,对于公贷款占比下降、负债业务方面、存款占负债的比重下降且结构出现变化,短期类存款占比下降,长期类存款占比上升;中间业务方面,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非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保持多年连续增长。这种结构性的变化有助于美国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我国银行未来发展的关键是如何面对风险和收益并存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怎样建立适应利率频繁波动的高效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3.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资产负债组合有待优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来源于信贷资金管理,尽管在内容上有所扩充,但仍主要围绕贷款、存款、票据等业务,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尚未真正启动,由此造成银行资产负债组合结构存在问题:①负债被动增长,结构相对单一。②期限错配加剧流动性风险。③非信贷业务拓展空间受限。

  3.2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工具的落后

  我国银行现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事前确定的比例关系来实施,是一种对历史的管理,不能用于未来的策略选择,是一种静态时点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工具相对滞后:①现行资产负债管理多为资金约束下简单的数量平衡,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②现行资产负债管理仍主要采取净利差、缺口、久期等低水平的静态管理策略,缺乏动态管理。

  4.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方法

  市场化条件在不断增长,为了满足银行经营的需要,资产负债不仅要平衡好短期盈利目标,而且要保持长期市值的统一,还要管理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一些项目,需要商业银行推动资产负债管理的转型,从整体水平上提高资产负债管理对业务发展的支撑程度。

  4.1建立现代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国际很多先进的银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这样成功的经验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作出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对完善资产负债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人士指出,现代资产负债管理是在风险限额下的协调和前瞻性的策略下实行管理的。其基本管理内容为计量和管理各类市场的风险、实现科学的预期获利、优化经济资本的配置,以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和情景模拟为代表的管理技术,利用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和RAROC(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两个主要工具,来分离业务经营时想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很佳平衡。

  4.2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

  相关人士指出,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是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基础,银行应该加强构建和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全面实施资金全额管理,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来发挥其作用。商业银行在FTP运行上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但是其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原因是受到了内部资金定价缺少完全市场化依据的制约。但是利率市场化的出现进一步解决了这些问题。

  4.3改善银行负债结构,提高银行负债管理的积极性

  资产形成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由稳定且具有相当主动性的负债,并且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起到一定基础性的作用。根据目前中国经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来说,坚持以存款作为主要负债来源的前提下,适当地发展非存款负债来形成足够的主动性和可调控性的负债结构。这是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成功转型的基础。应该大力加强负债的管理力度,同时,也要实现负债和资产的相互配合。银行应该依据储蓄倾向、支付偏好等特点对存款人进行仔细的划分,加强对被动负债的分类管理,提高对被动资金利用的积极性,总体来说,这样可以改善资金来源的可控性。

  4.4提高资产多样性,优化资产配置能力

  相关人士指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比较单一,是以贷款为主,证券资产比重相对较小,而投资和交易类资产的收益较低,非利息收入比例较少。在利率市场化的进行下,单一的资产结构对扩大资产的收益有着一定的影响,从客观上来讲,不仅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和战略转型受到制约,而且也限制了商业银行实行自律性资产负债管理的意向和能力。在控制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的前提下,不仅应该着重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多样性,而且同时也要加强资产结构的改善,优化资产配置的能力。

  5.结束语

  现代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是监管成本应该尽可能的缩小,这个原则有着两种含义,一种是以很小的成本来达到监管目的,另一种是银行达到监管的要求不能过高。因此,应该迫切改革我国的利率机制形成以及监管体制来适应金融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浩.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

  [2]张艳春.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

  [3]韩冰.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4.

  [4]于东智,郭娜,关继成.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研究[J]. 农村金融研究,2012,09:37-41.

上一篇:合并会计报表研究
下一篇:关于新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分析
手机需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